2010年12月13日 星期一

《世界是平的》Chapter.12~Chapter.15

書的標題寫著對許多人來說,世界一點都不平。對於這句話我相信其實到目前為止很多人都是這麼認為的,不論是老一輩或者是年輕一輩的,似乎很多人都還沒有意識到這個趨勢的來臨,我個人認為台灣很多年輕人包括我們大學生,大多數還沒意識到這股浪潮的來襲。
        令我難以理解的是高度政治化的伊斯蘭主義,在他們蓄意把開放定義為墮落時,相對的就代表了他們無法接受創新、改革及變化,即使在某些創新下會造成破壞,但沒有破壞怎麼可能會有新事物出現?書裡面提到的一句話我覺得說的很好:穆斯林政府什麼都怪,就是不怪政權的死不改變。就這看法來說有跟台灣某種程度上的相似,我們有政權的替換,但就實質上的改變來說,有點效率不彰。
        另一個重要的觀點是本土化的全球化。這點我認為台灣做的還不錯,或許不是位於封閉的位置,台灣從以前接受資訊、整合融合的能力很強,但我們並不會就這樣喪失掉自己本土的文化,反而更加創新。
        在一開始看到戴爾衝突防治理論時,我完全不曉得那是什麼樣的理論,它裡面提到戴爾衝突防治理論最大的測試就是我們台海兩岸,我第一眼看見書裡提到台海兩岸關係時,我實在不敢相信竟然會這麼光明正大的提到這種在我們眼中不該說出來的事,佛里曼提到的一點是對的,中國不可能輕易的挑起戰爭,雖然他一再的重複警告:供應鏈無法杜絕戰爭,但我相信如果要在這個世界站的穩,我們在供應鏈中的角色是必須肯定的。
        人人都需要想像力,因為想像力代表了未來在逐漸抹平的世界中你所能擁有的能力,並不只是技能而已,杜拉克說的這個世界要的不是會技能的人,而是知識工作者,懂得如何在全球這個龐大的組織中運作的人。

2010年11月24日 星期三

《世界是平的》Chapter.8~Chapter.11


這次的第三部分大多提到美國,從以前到現在,美國在世界各國的眼中都是強大的國家,感覺歷久不衰,會一直引領我們。但是作者在書裡提到很多現象。在在都顯現出如果美國再不努力就會被追趕過去,在前面幾章,作者也提到說中國的清華大學是怎麼樣的努力想拼到世界前百大,也提到了東歐的國家是怎麼樣的勤奮,所以很多國家都會聘用東歐國家的人,當然也有一部分是因為工資。

它裡面提到一個要點,財富會向什麼樣的國家靠近的重點,我覺得裡面很重要的一點的是帶頭的領導。無論是政府或者是企業,都需要一個領導人是能夠帶領員工或人民努力,每個組織需要的是腦力的湧入而不是腦力的流失,想要做出好的成績,這是一定需要堅持的。裡面倒是提到一點讓我覺得困惑,如果這麼講究數理人才的話,那麼我們讀文組的人該如何因應呢?我想或許這是我們該好好思索的一點。當然他也提到閱讀跟寫作能力的滑落,因為網路的普及,閱讀的人減少了,我想這大概會牽扯到一個問題,閱讀能力如果沒有從小培養,有可能可以怪罪於父母,可是長大了仍沒有培養,除了父母及老師的責任外,我相信這也有相當的程度是在於自己對於閱讀根本沒產生興趣;然而從另一方來看,我們應該探討什麼樣的書適合我們閱讀,有些書一看書名就覺得無趣,根本失了讓人想要閱讀的興趣。

拉回對美國的主題,美國是民族大熔爐,所以當然會有各式各樣的民族居住在這裡,在教育方面卻各有其堅持,在書裡令我驚訝的是,白人中產階級家長認為孩子的功課太多沒有時間玩,或許是因為我們台灣的孩子很少有這種情況吧,台灣的家長認為本來就應該讓孩子多學一些,這樣出了社會之後才會有競爭力,所以我們拼命的補習,不想落後別人一步,因為今世的目標是人要爭氣,但就實際情況來看,帶給孩子很多壓力,考試考試考試沒有交給孩子如何思考,我相信這也是需要時間去改變。

2010年11月4日 星期四

《世界是平的》Chapter.3~Chapter.7

出現了一個新的名詞:三大匯流。在這個名詞裡意味的是全球競賽場的剷平,第一匯流只出現了一個連結平台的基礎設施,而第二匯流卻逐漸出現了「水平化」,原本企業間的垂直關聯因為水平化的關係變成了橫向的競賽場,到了第三匯流,除了全世界已經逐漸習慣於新的全球基礎建設,每場革命的速度也會越來越快,當然有些人像是馬克思,認為革命的速度越快社會所受的衝擊也會太大。     

全球化的未來將是由個人所驅動,誠如之前上一篇心得我所提到的,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致使知識工作者成為未來最大的族群之一,可是我們台灣真的能夠在這股第三匯流中生存這倒是一項很大的疑問。

作者不停的在書中提到印度的例子,我是第一次看到「急痞」這個名詞,轉變之後的印度真的很令人訝異,或許他們提早感應到了這個逐漸融為一體的競賽場,讓我覺得很適合套用在台灣的一句話是:「印度一定要不斷的重新發明自己。」
我認為政府的政策或許能夠短暫的幫助國民,但提升自我的附加價值也是很重要的,除了本身的技能(具備實用性)之外,或許還要具備遠見以及知識。­而這或許會響應到各國的教育政策,如果就像台灣,恩……或許能夠教出很會考試的學生但不見得能夠教出在競賽場裡脫穎而出的佼佼者,或許我們該多想想自己能夠帶給自己什麼,而不是指望這個國家、這個政府、甚至是老師們能夠帶給你什麼。

2010年10月19日 星期二

《世界是平的》Chapter.1~Chapter.2

看完「世界是平的」之後,發覺到資訊系統的日益變遷帶來太多的變化。

他提到一個觀念:「競賽場正在剷平。」但我覺得,的確每個人可以逐漸有相同的立足點,
但所謂的立足點平等或許指的是硬體方面的平等點,以軟體實力來看要提升必須具有一定的能力,以外包的觀點來看,他提到會移到海外的都是不需要創意的業務,而是一切都用標準化的程序,這意義在於美國人仍就擔當著重要的知識工作者角色,彼得˙杜拉克曾經在書裡提到:「知識工作者是未來勞動人口中的最大族群。」當然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印度或許不會變化成主要是知識工作者的國家,可是在過了這段他們走在科技後端的日子之後,難道他們還會滿足於僅只如此的工作嗎?這或許是我們該多想的。台灣不算走在很前端但也有一定的科技水準實力,可是在台的學生卻完全沒有考慮到一步一步追上我們的國家,印度具有自己的官方語言--英文,就已經贏了台灣一小步,而在亞洲四小龍裡可以說是原本墊底的韓國也一步一步的追上我們,甚而在國際的認知中(從影片--國家的遠見中看到的)韓國早已超越了台灣。

在書裡他提到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人人都要擅長提高自己的附加價值。」我覺得這句話很值得現在的年輕人參考,在台灣失業率創新高的情況下,沒有一技之長夠吸引主管的人是生存不下去的。